汗青指什么意思(为什么‘‘汗青’’指代史册)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古代各国人民曾想尽办法,利用石头、砖头、树叶、树皮、腊板、铜、铅、麻布和兽皮、羊皮等等,把文字记录下来。
在我国商朝时,人们把文字一笔一划地刻在龟甲和牛、羊、猪等动物的肩胛骨上;随后,人们又用规格一至的木片(又称牍)和竹片(又称简)来书写文章;以后,还用以织品缣帛为纸来书写的办法。
东汉时期,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棉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公元105年(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年间),蔡伦将造成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赞扬。从此,人们都用这种纸,并在全国通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在发明纸张之前,古人用‘‘竹简’’记事,就是在竹片上记写镌刻文字来记录事情和文章。竹简的制作并不简单,先是选择上等的青竹(指绿色的竹子),称其为‘‘青’’,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这些竹片,为的是便于书写,同时也是为了干燥防虫。
在烘烤的时候,原本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些水珠,仿佛出汗一般。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作‘‘汗青’’。‘‘汗青’’的原意是烘烤青竹的工序,后来渐渐成为竹简的代名词了。
后来出土的古代竹简,长的竹简常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短的竹简常用于记载诸子事迹及史传。因此‘‘汗青’’代称竹简再发生演变,人们又将其代称竹简所记载的‘‘史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