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楼房抗震标准有哪些(抗震建筑设计与国家最新抗震标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7 10:40:20    

近年来,随着地震发生率不断上升,建筑抗震能力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在建筑物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建筑设计师们所关注的问题。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密切相关,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的要素,建筑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仅凭单独的设计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抗震效果,需要将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融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同时也要掌握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将这二者有效的区分和融合,以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价值和作用。建筑抗震设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设计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建筑的结构、高度、地基、承载力以及各部分的布局和性能等相关因素,在保证实用、安全的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因此,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应用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时刻注意相关原则和要点,以及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性分析

建筑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建筑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一般建筑设计确定以后,结构设计只能依照建筑设计的要求,故而对建筑抗震设计来说,建筑设计能否在最初设计过程中就将抗震设计考虑在内,是否将抗震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直接影响到所设计建筑的抗震能力和稳固性。若是在建筑方案设计时没有考虑抗震要求,会导致结构抗震设计难以顺利进行,需要增大各部分结构构件的截面面积,以减少建筑布局对抗震设计的局限,提高结构部件的抗震能力。因此,在设计建筑方案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全面考虑到抗震设计,再由结构设计师根据建筑方案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使建筑各部分处于合理的布局之中,注意建筑体型、平面布局以及屋顶抗震等设计要求,以确保建筑物结构的质量、承载力、刚度均匀性等,使建筑物达到预期的建筑抗震效果,提高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总之,建筑抗震设计是以建筑设计为基础的,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将二者结合,才能保证建筑物的稳固性,达到预期的建筑抗震效果。

2、建筑抗震设计的现存问题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迅猛,已经跻身社会各行业领域的前列,然而建筑抗震设计的发展仍相对较为缓慢,没能正确处理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的关系,在抗震设计理念和实际技术的应用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不能与实际相结合

建筑抗震设计应遵循其相关的规定和标准,以固定参数为基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完全依据固定参数进行计算和设计,那样就会脱离实际。在抗震设计中没有对地震破坏建筑的层次和顺序进行深入的分析,因而难以将主体设计和细节问题同时兼顾。由于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不详细,使得在抗震设计过程中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各项设计准则。

2.2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缺乏

由于我国在地震发生原因、预测以及防治方面的研究体系尚且不是很完善,对地质地震的认识不够深入,也欠缺更加科学的地震防治规范和措施,故而在建筑抗震设计时没有整套的科学依据和完善的理论体系,从而增加了将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完美融合在一起的难度,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制约我国抗震设计发展的重要原因。

2.3设计研究仍停留在较浅层面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设计探讨不够深入,没有对地震破坏建筑的层次和顺序进行全面分析,无法很好的做到在注重建筑主体设计的同时又兼顾细节问题。由于对实际建设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因此在设计时也没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应用抗震设计的相关准则,导致建筑抗震设计的抗震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

3、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设计问题

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抗震规范和标准,采取多级预防模式,结合具体的建筑施工情况,进行深入、严谨的设计探讨,全面考虑各项因素。灵活变通的使用抗震设计原则进行科学设计,严格按照施工标准,保护建筑主体的抗震能力,结合房建具体实际,设计出最优的建设方案。

3.1建筑平面和立体形状的设计问题

建筑平面形状和空间立体形状的总和即建筑的体型,在建筑体型设计中,应尽量确保建筑体型的规则和简洁,避免外凸体型、内凹体型以及不对称或者过长的侧翼,一般来说,矩形、圆形等都是抗震效果良好的平面形状。体型布置要保证建筑质量和刚度的分布均匀。防止在抗震时因为体型不规则,质量和刚度分布不均匀而导致建筑物发生扭转。为使建筑的结构和外观具有一定的创意和观赏性,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必然会出现较为复杂的建筑体型,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将建筑的抗震能力、建筑物的功能性以及建筑艺术三者有机统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体型的设计组合。

3.2建筑水平和竖向布置的设计问题

在建筑的布置设计中,平面布置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代表着建筑的功能和要求,与建筑抗震设计密切相关,因此,在建筑水平设计也就是平面设计要最大程度的保证结构质量和刚度的匀称,抗震墙的设计要按照结构抗震要求,对于刚度较大的建筑物要在居中位置设置电梯井,全方位的防止扭转效应,充分体现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基础作用和价值。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主要体现的是建筑沿楼层结构质量和刚度的分布,在设计上要尽量使建筑竖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特别注意要确保抗震墙的布置均匀,使其贯穿于建筑底部而不出现中断。

3.3建筑屋顶抗震设计问题

建筑屋顶抗震设计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设计环节,尤其是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屋顶建筑抗震设计仍存在一定的缺陷,有的设计存在屋顶较大或较重的问题,就会导致屋顶容易出现形变,对屋顶本身以及下面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还有的设计没有将屋顶及其以下建筑物的重心统一在一条线上,导致整个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出现间断,加大了地震扭转反应,不利于抗震,因此,在屋顶抗震设计时要尽可能降低屋顶高度,选择质地轻且刚度均匀的材料,保证屋顶重心与屋顶以下建筑物的重心在一条直线上,使抗震作用的传递不受中断,减少扭转反应的出现,增强其抗震性。

建筑的稳固性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加大对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视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的作用以及当前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注意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原则,是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关键,也是在建筑抗震设计中体现建筑设计价值的前提。

建筑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之间密不可分,只有保证两者实现相互协作,建筑物抗震效果才能有所保障。如果项目建设设计方案已经确定,往往无法对其进行大范围改动,因此如果在具体建筑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则只能在具体建筑施工中设置加固部分构件方式,使建筑抗震性能得以提升,然而此方法不能充分解决建筑物抗震问题,因此在具体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建筑的抗震性,将各方面工作充分做好,最终全面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

 目前中国超过250米的建筑有94栋,2013年至2018年将有164栋超高层建筑完工。此外,还建起大量外形新颖怪异的建筑,这些建筑是否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修龙介绍,这些造形奇特的建筑本身的确是存在一定风险,但都经过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再加上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应该能达到安全标准。但修龙并不赞同外形越怪越好的观点,“建筑应该越简单、越自然越好。我们大量的新建筑应该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融入现代的功能和技术。”

现有建筑的定义

现有建筑,即指除古建筑、新建建筑、危险建筑以外,迄今仍在使用的既有建筑。

需要进行抗震鉴定的现有建筑

(1)需要对现有建筑进行结构可靠性鉴定或抗震能力鉴定时;

(2)对现有建筑物需进行大修时;

(3)对现有建筑改变使用功能、加层或扩建时;

(4)对现有建筑已达到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仍要继续使用时;

(5)灾后建筑;

(6)对现有建筑的工程质量有怀疑或争议时。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设防烈度范围

现行抗震鉴定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

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本)规定的抗震设防烈度。

现行抗震鉴定标准的要求

现行抗震鉴定标准要求首先对现有建筑按其设计建造年代及依据的标准规范系列确定其抗震鉴定的后续使用年限(30年、40年或50年),并根据不同的后续使用年限采用不同的鉴定方法。

符合鉴定标准相应要求的房屋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否则评为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需要采取措施。

震后坍塌的房屋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抗震鉴定方法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采用分级方法,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建筑,采用的抗震鉴定方法不同。

/30年/

对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的建筑,简称A类建筑,抗震鉴定基本上保持了原95版本鉴定标准的有关规定,即逐级鉴定、综合评定。

第一级鉴定是以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一般来说包括结构体系、材料实际强度、整体性连接构造和局部易损易倒部位构造四方面的鉴定内容;

第二级鉴定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可采用标准中给出的简化计算方法或按规范方法进行构件承载力验算。

第一级鉴定通过时,可不进行第二级鉴定评定,为满足鉴定要求。

/40年/

对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的建筑,简称B类建筑,其鉴定基本按照89规范的有关规定要求,从鉴定的角度按结构体系、材料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整体性连接构造、局部易损易倒部位、抗震承载力验算几个方面加以归纳整理而成。

B类房屋需进行抗震措施和抗震验算两级并行鉴定后,进行综合评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