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楞伽经主要讲了什么(《楞伽经》的六个千古未解之谜)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8 09:25:16    

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我们必须撇开极端低俗的民族主义情绪。《楞伽经》确实是印度人的著作,但是其价值的发现者是中国,而且在中国的流传时间最长,所以仍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流经中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最后流入北冰洋,你不能因为它大部分流程不在中国,就说它不是中国的河流。

《楞伽经》在中国流传的历史,颇具戏剧性,它四次成为热帖,每次平台热点置顶之后,迅速被极端低俗民族主义者删帖,结果没删干净,平台又在继续推荐给用户。《楞伽经》传入中国时,分为南北西三版,南部是南朝宋的求那跋陀罗翻译的版本,北边是北魏菩提流支翻译的版本,西边是昙无谶翻译的版本。

魏晋玄学清谈

《楞伽经》一经翻译成功,由于其极易被解读成本体论(所谓的本体,即不灭者),即“如来藏灵魂不灭论”,而在中国迅速走红。但是好景不长,不久魏武帝灭佛,删帖封号,《楞伽经》一下子沉寂了。第二次是道教的魏晋玄学派,发现《楞伽经》与玄学中的本体论很像,于是魏晋玄学(即禅宗)将其定为自己“印心”的经典,慧可道长更是狂热到令所有弟子携带此经,游行村落,发展下沉市场。到唐朝的时候,他们发现原来《楞伽经》是专门打脸本体论和玄学迷信的,于是从第五代道教掌门弘忍道长开始,弃之,转而以《金刚经》为印心经典。第三次是白居易写了大量的诗文,以自己的诗名来传播《楞伽经》,千万级粉丝的超级大V出场带货,一下子就火了,不久唐武宗灭佛,《楞伽经》差点失传。第四次是章太炎出面推广《楞伽经》,也是大V带货,但没几年也沉寂了。

为什么产生四热四冷呢?其热,与中国人对本体论执著有关。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灵魂,总是充满好奇,灵魂学说成为中国玄学第一热门的奥赛题。所谓的本体论,在此科普一下,西方神学认为:本体=不灭者=灵魂=神=玄。也就是说,你只要认为有个什么“体”、什么“性”、什么“心”,或什么“空”,是不灭者,就是灵魂概念。讲灵魂学说的,就是本体论,就是神学。《楞伽经》绝大部分篇幅讲如来藏、阿赖耶识、缘起性空、真心,这四个词刚好可以用来解决古人对于灵魂学说的所有渴望。

但是当他们读完全部《楞伽经》之后,才发现,《楞伽经》是反本体论最彻底的一部经,因为这部经的落脚点就是:“佛说般若、唯识和如来藏都是假说,其目的是为了让众生证得三解脱门”。《佛说法印经》将“三解脱门”定为大乘佛教的法印,所谓法印,就是衡量某法义,是否是佛学的绝对标准。也就是说,某一部佛经,是真经是假经,就看它是否符合三解脱门的内容。

一、《楞伽经》内容简介

《楞伽经》主要讲了两个核心内容:

1、自证清净法(分两个阶段:十住和初地)

2、佛说般若、唯识和如来藏,都是假说,目的是为了让众生证得三解脱门。

大乘佛教各经典修大乘37道品证成佛52阶位表解

第一项内容,经文分为十住和初地两个阶段讲这个清净法。在此科普一下,所谓的清净,佛教认为“贪嗔痴和苦”灭尽,才是清净,否则就是污染。大乘和小乘都认为,世界分为物质(色)和心理(名),能够污染这二者的就是贪嗔痴。贪嗔痴是整个法界唯一的污染源。第二项内容,则是一种版权宣言,因为般若、唯识和本体论都不是佛教内容,而是婆罗门教的内容。所以佛说是假说。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众生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证得三解脱门(即见佛性)。

《楞伽经》内容表解

二、《楞伽经》的六个千古未解之谜

1、文本不完整之谜

《楞伽经》开头大慧菩萨提出了108个问题,这些问题的范围广泛,涵盖了宇宙、人生、唯物、唯心、哲学、科学、心理学以及宗教,等多个领域。大慧菩萨的这108个问题,佛答应好好回答,但是后面的行文并未予以解答。因此开头和后面有些割裂。学界认为是因为《楞伽经》在传播的过程中,因为采用的是口口相传,夹杂了大量的各地方言所致。但是这种说法只能说,翻译的时候,由于对古印度口语不熟悉,可能会有疏漏,但是全文答非所问,则不能完全归因于翻译。

2、成书时间和地点成谜

《楞伽经》:“次有半择婆,憍拉婆棉摩;次有冒狸王,难越及毱多;次篾利车王,于后刀兵起,次有极恶时,彼时诸世间,不修行正法。”这段话中讲的这些王,都是孔雀王朝灭亡之后,印度进入分裂时期的一些王国,因此有些学者将《楞伽经》成书时间定为孔雀王朝灭亡后的大分裂时期。而《楞伽经》中:“如是等过后,世间如轮转,日火共和合,焚烧于欲界,复立于诸天。世间还成就,诸王及四姓。诸仙垂法化,委托祠施等,当有此法兴”讲的又是笈多王朝建立的全部过程,因此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楞伽经》可能成书于笈多王朝鼎盛时期。

关于说法地点,至今成谜。魏译、唐译《楞伽经》的开头部分有佛出龙宫,渡到南岸,入楞伽城摩罗耶山说法内容,反映的是南天竺的环境。《楞伽经》自述佛陀去楞伽岛传法,这跟记载斯里兰卡(下文简称锡兰)古史的《大史》(Mahavamsa)记载倒是吻合。两相对照,则斯里兰卡的《大史》亦主张成书时间是孔雀王朝灭亡之后的大分裂时期,成书地点则是斯里兰卡的楞伽岛。英文版《楞伽经》序认为,《楞伽经》来历的可能性之一,是大乘传入斯里兰卡后,在沙摩多罗笈多王(Samudragupta)的支持下,在楞伽岛上传习的。

而根据《楞伽经》翻译的时候,掺入了大量北印度方言来看,加之求那跋陀罗是中印度人(今恒河流经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地区),菩提流支是北印度人,这暗示北、中印度可能才是《楞伽经》辗转流播之后最终写定的地方。因此,《楞伽经》的成书时间和地点,都成了千古之谜。

3、道教对《楞伽经》又爱又怕之谜

《楞伽经》对本体论和虚无主义思想,采用的明褒实贬的极简笔法,其褒处,无出其右,所以道教和魏晋玄学(即禅宗)特别喜欢,但是读的时间长了,读上几年,就琢磨出味道来了,原来佛对虚无主义和本体论,这两大精神剧毒,都是否定的。这就是为什么《楞伽经》在中国古代产生了四热四冷的原因。

4、《楞伽经》中的佛,居然是梵天之子,成谜

唐译《楞伽经·偈颂品》以佛为迦旃延氏:“我姓迦旃延,净居天中出。为众生说法,令入涅槃城”;又云:“我名离尘佛,姓迦多衍那(即迦旃延),父名世间主(魏译作梵天王),母号为具才。我生瞻波国,我之先祖父,从于月种生,故号为月藏。”又云:“我在于林野,梵王来惠我,鹿皮三歧杖,膊绦及军持,此大修行者,当成离垢尊。”自认为是从梵天王所生的婆罗门(迦旃延即婆罗门十八姓之一)。

5、朱元璋将《楞伽经》定为佛门的常课,为何《楞伽经》还是没流行起来?

史书记载,朱元璋非常喜欢《楞伽经》,将《楞伽经》定为佛门常课,永乐大帝上位之后,加以推波助澜,一时间差点成了置顶热帖。但是不久,魏晋玄学家(即禅宗)宣传《楞伽经》不如《金刚经》简洁纯粹,于是《金刚经》再次吸粉《楞伽经》。后嘉靖皇帝将禅宗的憨山道长、紫柏道长以“侮辱先贤(佛像)、饥荒时期搜刮百姓建庙”等罪名下狱,紫柏道长死于狱中。

6、《楞伽经》在北宋以后,婆罗门化之谜。

前面说了,般若和唯识都不是佛教的内容,而是婆罗门教的内容,其中般若是《奥义书》中的吠檀多思想,而唯识是婆罗门教的瑜伽思想,所以佛教的唯识专家,又名瑜伽师。看看下图即知,整张图是佛教的唯识,右边深色的部分是婆罗门教的瑜伽思想。南宋及以后,中国的《楞伽经》就只学右边深色的部分内容,也就是说,完全婆罗门教化了。

佛教唯识和婆罗门教瑜伽的区别

相关文章